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36节(2 / 3)

补贴,票补最凶的时候,观众可以花九块九的低价买到很便宜的电影票,可实际票价是要比九块九高的,中间的差价可不是影院掏的,票补说穿了还是从片方身上割肉,票价低了肯买票看电影的人就多,靠数量补回来。

为了支持迟念,刘曼陪家里人看完电影,专门又买了10点的票,决定看完再回去。

电影前半段还好,她觉得故事紧凑,花滑段落也很专业很好看,反正以她这个二把刀花滑迷的水平看不出有什么专业上的bug,心里还想着要去花滑贴吧开帖推荐电影。

等看到《骷髅之舞》的表演,刘曼开始想尖叫了。

那段表演迟念当然演的很帅,可刘曼又不是当年那个小姑娘了,她没那么容易发花痴。

她想尖叫是因为这段的编舞和配乐跟她在花滑圈粉的那个人本赛季的短节目曲目太像了。

之前看预告片是看不出的,因为太短了,根本不知道预告片里好看的冰上场景是在滑什么。

如今看了,简直是电影和现实交汇了。

之前确实有海外党看过电影改编的小说原著,说原型可能是姜离。

而大家也觉得谈琰本赛季的短节目和自由滑曲目都是在向姜离致敬。

更让人想入非非的是,今年冬奥跟姜离夺冠那年的冬奥举办国都是俄罗斯。

如今看来,不管是电影还是谈琰,都是在向十多年前去世的那位花滑女王致敬。

怀揣着兴奋的心情,刘曼继续往下看,然后她就看到了《末代皇帝》和《鹤唳华亭》。

国内只要是个花滑迷,谁没看过姜离滑这两支曲目的录像?

可恨的只是当时候录像太糊了,根本没法让人全方位了解姜离当年表演的震撼力。

刘曼看完电影第一时间就是开机,她要去疯狂安利。

结果打开花滑贴吧,哪还用得着她啊,满贴吧飘着的都是电影讨论帖。

甚至有些原教旨姜离崇拜者在跟夸迟念的花滑迷开帖互撕。

刘曼很开心,她在在家三刷了电影,贡献电影票钱贡献得很开心,而且确实每次看都有新看点。

也是因为《刀尖上的舞蹈》的缘故,刘曼才入坑了花滑。

为此她还在一家室内滑冰场办了卡,刚学会怎么滑冰。

入一个圈子,多半是为了圈子里的某个人。

刘曼基于粉迟念的经验,认为不搞则已,搞了最好粉圈内,不然多半要受虐,虽然粉了也受虐,可虐多虐少,还不是看对比。

她喜欢的花滑选手谈琰,不敢说是花滑圈,但是国内男单无敌手是绝对可以保证的。

而春节假期结束后,刘曼就不把心思放在电影上了,倒不是因为忙,而是因为在俄罗斯举办的冬奥会开始了。

―――――――――――――――

迟念问屠子肃要不要去俄罗斯看冬奥的时候,他拒绝了,他选择留下来看着票房。

电影发行就是场资本游戏,在票房大战的早期阶段,谁钱多谁体量大,谁就能占得上风。

大投资的电影当然比小投资占便宜,首先宣发费用不在一个层级,其次影院必然考虑自身的盈利,大投资电影说服力当然比小投资强,其中道理大家都懂,一分钱一分货不至于,可花钱多的总是更让人放心一点。

大家从电影立项开始,就不是一个起跑线了,这其中没什么不公平,没道理别人花的钱多,还要跟花钱不够多的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国内电影发行的真正问题是制度不完善,还有片方和院线两方力量失衡。

片方也不愿意送钱,可是为了保本,为了多赚钱,只能如此了。

但是也不必太灰心。

因为每部电影本身都是一次风险投资,高风险高回报,十亿投资大制作可能会赔个底儿掉,也可能某小成本制作以小搏大赚的盆满钵满。

一部商业片最终收益如何,一看质量,二看时机。

质量过硬的商业片,即使宣发方面都是废物,该赚钱还是能赚钱的,无非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如果一部商业片质量过硬却在如今市场赚不到钱,那就要怀疑它的“质量”了。

这个质量不是评分网站说了算的,而是买票入场的观众说了算的。

市场选择不会让用心做出好电影的电影人没钱赚。

至于看时机,则是尽管你的电影质量也就那样,可运气好,同档期几位老哥跟你半斤八两,或者还不如你呢,那就要拼宣发实力了。

有些人很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心里的烂片或者质量很一般的片子取得了高票房。

要么同档期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人家宣发又做得好,要么你的口味其实不是大众口味。

至于文艺片,文艺片不参与讨论,大部分文艺片受众都不多,大部分人把电影当娱乐活动,讲太深,先别说观众能不能看懂,首要问题是文艺片拍出来就不是为了娱乐,这叫货不对板。

从一开始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